{一次救援(4)
}

目的地的准确名称是巴蜀金河一级电站前池。这是一个建在山腰间的未完工的工地,从现场情况来看,应该是要在山腰打一个穿山洞,洞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洞口的岩石上可以看到许多打进去很深的钢筋,应该是为了加固。这可能也是这个地方还能部分保存下来的原因。山崖下能看见被垮塌的山部分掩埋的挖掘机和拖拉机,以及其他的一些杂物。山崖两边依稀可见被掩埋的工棚,据说,里面有10多个遇难的工友。躲过这场劫难的工人也全部带伤。几个重伤员躺在山洞里,由于山洞里很冷,他们都盖着厚厚的被子。
老戴已经用北斗测量出了我们所在地的坐标,并通过卫星电话报告了指挥部。东经103度57分35秒,北纬31度27分21秒,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坐标。(后来,大家一致决定用这个坐标作为我们这个临时队伍的代号)由于临时停机坪的位置比较窄,(停机坪需要一个篮球场大小)老戴开始指挥大家扩建停机坪。
快中午的时候,所有的队友安全都安全地到达了这里。
扩建工程的计划是这样的:由于山崖是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的,开挖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决定填平一截山坡,以达到增大停机坪的目的。我们先把山崖边的大树砍掉,推到山下,一来是减少对直升飞机的干扰,二来推到山下后,可以阻挡填充的土石。然后,准备在斜坡下做一个阻挡土石的框架,最后,用土石把框架填平。工地上还有一辆完好的推土机和一辆拖拉机,以及不少的钢筋等建材,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干活的同时,大家从收音机中得知,昨天开始的三天时间为国悼日,所有中国人须在2点28分默哀1分钟。昨天的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事,(当时正在赶路)大家相互提醒今天一定要记住。
在老袁的提醒下,我们才想起还有销毁炸药的任务。本以为是多么专业,需要培训的事情,结果看到的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也就是把雷管和炸药分开,雷管挖坑深埋,炸药就直接一管管掰开,扔到山下。据说,只需一场雨就彻底解决掉了。
正当大家干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不久,就看见直升飞机从山的另一边飞了过来。
飞机越飞越近,大家都退到山崖边,躲避螺旋桨产生的巨大风力和带起的沙石。扩建工程离完工还早,直升飞机应该还停不下来。我们都害怕直升飞机因此掉头而去。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这次救援中最意外的一次惊喜从天而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喜从天降):一个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头戴通讯头盔,脚蹬战斗靴的身影从直升飞机敞开的舱门中吊着绳索徐徐降下。那一刻,所有的人都被震住了,不止是因为巨大的喜悦从天而降,那个救援队员在空中不停做着各种清晰有力手势的样子简直帅呆了,酷毙了,完全就是一支力与美的舞蹈。(冲击度绝对超过《千手观音》)在后来的救援过程中,我们都是以粉丝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他们的表演。
这是一架海上救援的飞机,听说19日才抵达四川,所以连老戴都不知道有可以悬停索降救援的飞机参与救灾,还一门心思地想着建停机坪。救援队员落地后,和老戴,老袁,冉参(德阳消防支队的冉骞参谋),老麦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把5个重伤员接走。他们用保险带把伤员套住,再扣到自己身上,然后把自己扣到飞机垂下的绳索上,最后搂住伤员,用手势通知飞机上的人员将绳索吊了上去。两个救援队员在老戴,冉参的协助下,一次一个将5名重伤员都吊上了飞机。当飞机飞走后,整个现场沸腾了,(指挥部肯定考虑到了这次飞行的困难,所以把最先进的救援飞机给派了过来。之后,我在电视上多次看到了这架飞机和飞机上的这两个救援队员屡立战功。比如,那8个矿工,那4个被困的解放军都是他们用悬停绳降的方式救出来的)在庆幸自己不用艰苦地原路返回的同时,更多的是接近成功的兴奋,是伤员能一个不少全部救回的喜悦。心中出现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当大家从狂喜中静下来时,才发现就在刚才飞机救援时,默哀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又一次错过了国悼日的默哀。遗憾且不安。。。。。
没多久,飞机又飞回来了。这一次,飞机运走了12名轻伤员,空降兵小李和老袁。老袁和小李是为了回去向指挥部汇报情况,同时安排如何营救离我们还有6个小时险路的两名群众,(其中有伤得最重的那个伤员),以及我们大家的返回。天已经比较晚了,救援队员在老戴的耳边大喊了一句后就上飞机飞走了。后来,老戴说,救援队员说的是:你放心,我保证,我们明天一定把你们大家都接走。
天下起了小雨,大家又开始热火朝天地扎营地。工地有不少钢管和彩条布,我们先在四周用钢管搭支架,然后将彩条布蒙上去,再在中间的空地上燃了一大堆冓火。虽然简陋不堪,但总算是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也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了。毕竟是仓促之间搭的棚子,到处都在漏雨。不少队友不得不进入山洞,山洞里相对比较干燥,但冷的就象冻库。队友们把木板铺在了地上,然后盖上潮乎乎的被子(原来工地上留下来的),横七竖八地睡在山洞里。由于山洞里实在是太冷,而被子又太潮,相信队友们都不会睡得太踏实。而这样的条件都还不是所有的人能享受的,被子有限,即使有人把棕垫都裹在了身上,仍然有10来个人留在了外面。
仗着自己穿的还比较厚,我走进山洞,和衣躺在大家旁边,企图睡着。尝试了几分钟,冷的打抖,根本无法入睡,又狼狈地逃了出来。
老戴,老麦,冉参,彭参都围坐在火堆边,幸好燃料和木材还够,可以抵挡寒冷的天气。大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聊天,慢慢地熬着。山里不时有塌方的声音,其中有一次声音特别大,就象放炮一样,把大家都惊得站了起来。但什么也看不见。
一夜无眠。
五月二十一日
煎熬中,天色终于慢慢地亮了,雨也渐渐停了。空气显得非常清新。远处昨天能看到的山尖被雪给覆盖了一层银白。由于塌方,我们来时的路似乎也发生了改变,那个谷底好象也被垫高了一些。如果没有直升飞机,我们回去的难度应该会增加不少,不说体力下降,身体不适等(冉参的脚就伤得好象走不动了),单是下雨后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大大增加,就让危险性提高了一大截。再一次的庆幸。
今天就是等飞机,没有其他什么事,大家都显得很轻松。开始互相留电话,地址,照相等。在聊天中,向导小李给我讲了两个故事,我不得不再一次戴上了墨镜。(不是为了装酷,只是掩耳盗铃般的不想让人看见自己软弱的样子)
一个故事:重伤员中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姓刘,四十多岁,是工地的负责人。另一个姓毛,女的,三十来岁,是工地上所有大型机械的驾驶者和维修者。地震发生时,他们一行十人正行进在中洞返回前池的路途中。地震当场夺走了六个人的生命,有两个人走的比较靠前,幸运地逃回了前池。而这个姓毛的女的直接被乱石掩埋,姓刘的负责人被乱石打下山崖,头上血流如注,昏了过去。(我们看见他时,他头上的伤口已经灌脓)当他被雨水浇醒时,根本顾不得包扎伤口,立即开始营救沙石下呼救的毛姓工友。毛被刨出来后,才帮他将他的伤口包扎好。这时,毛的一条腿已经被砸断了,不方便行走。两人商量后,刘开始前往前池求救,而毛在原地等待救援。刘受伤后,行走非常缓慢,直到第二天才被前池下来的工友发现。在工友的帮助下,刘在昏迷三次后,才半拖半走的回到了前池。毛在荒郊野外,淋着雨,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悬崖边,没有食物,没有水。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她滚下了20多米高的悬崖。还好命大,她没有摔死。直到第四天,她才被前来营救的工友发现。回前池的路是根本不可能背或是抬的,毛即使断了一条腿,仍然只能在工友的搀扶下,一步一挪的往回爬。途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最后,终于回到了前池。后来她上飞机时,不停地大哭,我不知道她哭的原因,但我能理解她的心情。
另一个故事:地震发生时,中洞的损失相当严重,十几个工友失去了生命。不少人受了伤,其中工地的炊事员崔昌惠(就是广为报道被困216个小时,吃蚯蚓,喝尿的那个女的)受伤最为严重,已经无法动弹。(后来,医院检查,全身16处骨折)幸存的几个人经过商量,决定走回前池,看是否能得救。这时,有两个平常和崔昌惠关系比较好的工友决定留下来陪她。在明知工友离开后,自己很有可能只能独自等死的情况下,崔昌惠仍然劝这两位工友离开。她说:“你们如果留下来,很有可能大家都死掉,趁着现在还有走出去的体力,一定要走”。后来,几乎是在崔昌惠的驱赶下,两位工友含泪离开了中洞。临行前,整个中洞只剩两个苹果,一个梨,崔昌惠说:“一人一个吧。”两位工友没有接受,将这最后的食物留了下来。
我无法想象,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在如此巨大的灾难前,在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时,还能有独自面对死亡的勇气,为了不连累他人,还能义无反顾地主动抛弃几乎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能放弃基本已成定局的一丝临终关怀。扪心自问,我无法做到。所以,她成了这次救援中我最佩服的一个人。(每每面对那种最质朴的感情时,总是不能自已,我想,这也正是平凡的中国人民的最伟大之处)
后来,就在昨天上午,一个姓刘的大爷背了一筐食物过去找她,临行前,刘大爷说,如果人活着,他就留下来陪她。如果人死了,哪怕再晚,他都连夜赶回来。现在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刘大爷还没有回来,两个人应该都还好。
由于起飞地的天气不太好,飞机一直未能起飞。在苦苦的期盼中,中午时,远处终于传来了飞机的声音。这次来得是一架南方航空的直升飞机。飞机悬停在上空后,没有象上次一样下来人,而是直接将绳索和保险带垂了下来。之前,我们已经商量好,消防官兵先走。消防官兵排好队,依次上行。(张欣也在这一轮里)当吊第三个人时,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我们在下面看见绳索迅速地往山崖靠近。大家的心顿时揪紧了。还好,飞机一下又稳住了。当吊了4个人后,也许是山谷间的气流太大,飞机掉头离开了。
没过多久,昨天那架海上救援的飞机又飞了过来,依然是那两个酷毙了的专业救援队员,老戴把我们几个户外爱好者安排到最后。(对这样的安排,心里其实满自豪的)队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上了飞机,很顺利,这次装了12个。其中有向导小李,需要他给飞机带路寻找崔昌惠和刘大爷的所在地。飞机没有按上几次的飞行路线,而是去中洞那个方向转了一圈才飞出了群山。
过了一会,飞机返回了,先是飞去了中洞的方向,耽误了一阵,又飞回了我们的上空。我们这时还剩七个人,我排在第二位。螺旋桨的风力非常大,在下面根本站不稳,偏偏倒倒的。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运送伤员时要让他们坐着。吊到空中时,一点也不紧张或害怕,只是有一些激动(也有可能是无知者无畏)。上了飞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非常憔悴,旁边坐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大爷。他们就是崔昌惠和刘大爷。飞机上噪音太大,根本听不清说话。崔昌惠给我说了一个字,看口型,应该是“水”。可惜我身上也没水了,很遗憾地给她摇了摇手。(后来,当上一批的队友再次上飞机时,我几乎是连滚带爬的扑过去找他们要了一瓶水,拧开后递给了她)队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上了飞机,老戴依然坚持着共产党员的传统,最后一个撤离。
我们终于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极度欣慰。但同时,我们再一次错过了哀悼日的默哀。
从空中俯瞰着下方受灾的大地,感觉怪怪的,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已经彻底看不出来时的路了,满眼都是垮塌的痕迹,青山的植被也支离破碎,到处裸露出灰色的山体,间或还会看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
让人特别不平衡的是,我们千辛万苦耗了近16个小时走过的路,直升飞机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到了红白镇不远处的上空,我甚至看见了自己的帐篷完好无损的呆在原地。
飞机停在了离红白镇不远的地方,上一批的队友等在旁边。刚准备下飞机,被告知暂时不能下,正莫名其妙时,飞机下的队友开始上飞机,其中还有老袁。飞机起飞后,问刚上来的队友,他们同样一头雾水。甚至老袁和老戴,也搞不清是什么状况。难道知道我是第一次坐直升飞机,让我多坐一会。
飞机终于再一次停了下来。这里是广汉飞行学院,下飞机时,才发现现场有许多记者,拿着长枪短炮。几个队员将崔昌惠抬上了救护车。(后来我看当时的照片时,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即使被抬着,崔昌惠那受伤的手里还牢牢地抓着那瓶矿泉水)这时,机组的成员来说想和我们大家照个像,我们简直是求之不得。(完全就是刘德华的粉丝听说刘德华主动要求和自己照相的那种心情)也许是众多媒体在场的缘故吧,老戴想有一个较好的军容,就让我们这帮带着空降师头盔的家伙和消防官兵一起列着队,齐步走走向照相的地方。我原来军训时是持枪方队的,(就是阅兵时把步枪整齐划一劈出去的那个方队),军姿还过的去,不过一大帮身着各色服装的家伙,又带着统一的钢盔,走着军姿,那种情形一定很好笑。(表情还都很严肃)
正当我们准备列队照相时,在专人的引领下,走来几个据说是领导的人,站在了队伍中间。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许真是指挥这次救援的领导,但总觉得心里有点腻味。
几个志愿者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最前面(其中就有我),勾肩搭背的说说笑笑,把现场挺严肃的气氛生生搅得挺滑稽的。老戴比较顾全大局,出来吆喝了我们一声,大家对老戴都挺尊重的,总算老老实实蹲下来完成了这次照相。(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看见这一次的相片,不过估计上面人的表情肯定有些格格不入)
照完像后,幸亏老袁找了一辆车,用了两个多小时,将我们拉回了红白镇。来回折腾这么久,难道只是为了陪领导们照张像?心里总觉得这事挺荒唐的。后来,也有队友认为这事是为了宣传,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崔昌惠是当时的记录
回到营地,老麦带领大家前往空降师,向副师长交任务。副师长表扬了我们,和救灾指挥部一起把我们这次救援定性为什邡境内最远的一次,最困难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救援。我们都很高兴。不过他拒绝了大家将头盔留下作为纪念的要求。因为这是战备物资,所以我们也只能很遗憾地交还了头盔。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我挺感动的事:什邡市救灾指挥部的总指挥,一位姓蒋的副市长听说我们回来了,马上到军营来找我们,当他看到老戴时,完全是以百米速度,几个箭步冲上来,抱着老戴就嚎啕大哭。旁边没有记者,没有摄象机,没有相机,也就没有一丝作秀的可能,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旁边的人们无一例外地红了双眼。
中途接受了重庆电视台的采访,很单纯的想法,就是想把崔昌惠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希望他们能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我们的老百姓有多了不起。电视台的美女记者刘玉婷是红着双眼听我讲的故事。(事实上,我满佩服她的,一个女的,能上到第一线的重灾区,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她的风格很自然,我感觉不象是在接受采访,就象是朋友间的聊天)
副师长请我们在军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大锅饭,几顿没吃热饭了,香的我们差点把舌头吞下去。吃完饭后,我们决定当天赶回去的几个队员,回到营地开始收拾。这时,先前接待我们的小刘赶了过来,看见我们在收拾行李,她很吃惊。当得知我们马上要回去时,她几乎是带着哭腔的请求我们,能不能留下来,明天继续去山里救人。因为山里还有村民等待救援。事实上,对我们当初进山能否救人,小刘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之前连解放军也失败了。(这里并没有半点贬低解放军的意思,山里的情况错综复杂。据说,19人的空降兵退回,就完全是因为当时在断头垭发生了大规模塌方,已无法前进)之前,她甚至对指挥中心派我们执行任务表示了异议(当然,也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当听说我们救出人以后,除了感到由衷的高兴外,也对我们寄予了厚望。但我们不得不拒绝了她。我们很清楚,如果现在还进去,我们一定会沦落为被救援的对象,体力透支实在是太厉害了。但这又是多么痛苦的理智啊,当拒绝时,我甚至不敢看她的眼睛,不敢看她失望的样子。。。。。。
背上行囊后,我们踏上了归途。让我们感动的是,蒋副市长听说后,专门跑到公路边为我们送行,同样地,没有摄像机,没有照相机,没有作秀,只有温暖的握手,只有副市长那句质朴的话“感谢你们,什邡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是一个讨厌为官员歌功颂德的人,这里我所写的都是事实)。看到这些,作为一个四川人,在外省的队友面前,我很自豪。四川人那颗感恩的心相信所有的同胞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和小韩上了成都商报记者龙灿的顺风车。龙灿刚从缅甸的灾区回来,就一头扎进了重灾区。听说我们进山救援后,就立马赶了过来,可惜没赶上。然后,他在外面等了我们三天,直到等到我们出来。后来,我们还给他开玩笑,说,你一定得等,只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我们把人救出来了;要么我们都挂掉了,对你来说,都是新闻。我们上车后,龙灿帮其他几个队友拦了车,当有个司机不是太愿意时,(当时他们车上人比较多)龙灿只说了句:“他们刚从山上救了14个人下来。”马上就让我们的那两个安徽队友被奉为上宾。。。。。
终于,上了车,挥手告别了这个我们曾经哭过,笑过,战斗过的地方。
11:45,回到了那熟悉的,深爱的,依然美丽的城市-------成都。
恍若隔世。。。。。(完)
老戴已经用北斗测量出了我们所在地的坐标,并通过卫星电话报告了指挥部。东经103
快中午的时候,所有的队友安全都安全地到达了这里。
扩建工程的计划是这样的:由于山崖是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的,开挖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决定填平一截山坡,以达到增大停机坪的目的。我们先把山崖边的大树砍掉,推到山下,一来是减少对直升飞机的干扰,二来推到山下后,可以阻挡填充的土石。然后,准备在斜坡下做一个阻挡土石的框架,最后,用土石把框架填平。工地上还有一辆完好的推土机和一辆拖拉机,以及不少的钢筋等建材,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干活的同时,大家从收音机中得知,昨天开始的三天时间为国悼日,所有中国人须在2
在老袁的提醒下,我们才想起还有销毁炸药的任务。本以为是多么专业,需要培训的事情,结果看到的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也就是把雷管和炸药分开,雷管挖坑深埋,炸药就直接一管管掰开,扔到山下。据说,只需一场雨就彻底解决掉了。
正当大家干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不久,就看见直升飞机从山的另一边飞了过来。
飞机越飞越近,大家都退到山崖边,躲避螺旋桨产生的巨大风力和带起的沙石。扩建工程离完工还早,直升飞机应该还停不下来。我们都害怕直升飞机因此掉头而去。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这次救援中最意外的一次惊喜从天而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喜从天降):一个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头戴通讯头盔,脚蹬战斗靴的身影从直升飞机敞开的舱门中吊着绳索徐徐降下。那一刻,所有的人都被震住了,不止是因为巨大的喜悦从天而降,那个救援队员在空中不停做着各种清晰有力手势的样子简直帅呆了,酷毙了,完全就是一支力与美的舞蹈。(冲击度绝对超过《千手观音》)在后来的救援过程中,我们都是以粉丝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他们的表演。
这是一架海上救援的飞机,听说19
当大家从狂喜中静下来时,才发现就在刚才飞机救援时,默哀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又一次错过了国悼日的默哀。遗憾且不安。。。。。
没多久,飞机又飞回来了。这一次,飞机运走了12
天下起了小雨,大家又开始热火朝天地扎营地。工地有不少钢管和彩条布,我们先在四周用钢管搭支架,然后将彩条布蒙上去,再在中间的空地上燃了一大堆冓火。虽然简陋不堪,但总算是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也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了。毕竟是仓促之间搭的棚子,到处都在漏雨。不少队友不得不进入山洞,山洞里相对比较干燥,但冷的就象冻库。队友们把木板铺在了地上,然后盖上潮乎乎的被子(原来工地上留下来的),横七竖八地睡在山洞里。由于山洞里实在是太冷,而被子又太潮,相信队友们都不会睡得太踏实。而这样的条件都还不是所有的人能享受的,被子有限,即使有人把棕垫都裹在了身上,仍然有10
仗着自己穿的还比较厚,我走进山洞,和衣躺在大家旁边,企图睡着。尝试了几分钟,冷的打抖,根本无法入睡,又狼狈地逃了出来。
老戴,老麦,冉参,彭参都围坐在火堆边,幸好燃料和木材还够,可以抵挡寒冷的天气。大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聊天,慢慢地熬着。山里不时有塌方的声音,其中有一次声音特别大,就象放炮一样,把大家都惊得站了起来。但什么也看不见。
一夜无眠。
五月二十一日
煎熬中,天色终于慢慢地亮了,雨也渐渐停了。空气显得非常清新。远处昨天能看到的山尖被雪给覆盖了一层银白。由于塌方,我们来时的路似乎也发生了改变,那个谷底好象也被垫高了一些。如果没有直升飞机,我们回去的难度应该会增加不少,不说体力下降,身体不适等(冉参的脚就伤得好象走不动了),单是下雨后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大大增加,就让危险性提高了一大截。再一次的庆幸。
今天就是等飞机,没有其他什么事,大家都显得很轻松。开始互相留电话,地址,照相等。在聊天中,向导小李给我讲了两个故事,我不得不再一次戴上了墨镜。(不是为了装酷,只是掩耳盗铃般的不想让人看见自己软弱的样子)
一个故事:重伤员中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姓刘,四十多岁,
另一个故事:地震发生时,中洞的损失相当严重,十几个工友失去了生命。不少人受了伤,其中工地的炊事员崔昌惠(就是广为报道被困216
我无法想象,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在如此巨大的灾难前,在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时,还能有独自面对死亡的勇气,为了不连累他人,还能义无反顾地主动抛弃几乎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能放弃基本已成定局的一丝临终关怀。扪心自问,我无法做到。所以,她成了这次救援中我最佩服的一个人。(每每面对那种最质朴的感情时,总是不能自已,我想,这也正是平凡的中国人民的最伟大之处)
后来,就在昨天上午,一个姓刘的大爷背了一筐食物过去找她,临行前,刘大爷说,如果人活着,他就留下来陪她。如果人死了,哪怕再晚,他都连夜赶回来。现在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刘大爷还没有回来,两个人应该都还好。
由于起飞地的天气不太好,飞机一直未能起飞。在苦苦的期盼中,中午时,远处终于传来了飞机的声音。这次来得是一架南方航空的直升飞机。飞机悬停在上空后,没有象上次一样下来人,而是直接将绳索和保险带垂了下来。之前,我们已经商量好,消防官兵先走。消防官兵排好队,依次上行。(张欣也在这一轮里)当吊第三个人时,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我们在下面看见绳索迅速地往山崖靠近。大家的心顿时揪紧了。还好,飞机一下又稳住了。当吊了4
没过多久,昨天那架海上救援的飞机又飞了过来,依然是那两个酷毙了的专业救援队员,老戴把我们几个户外爱好者安排到最后。(对这样的安排,心里其实满自豪的)队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上了飞机,很顺利,这次装了12
过了一会,飞机返回了,先是飞去了中洞的方向,耽误了一阵,又飞回了我们的上空。我们这时还剩七个人,我排在第二位。螺旋桨的风力非常大,在下面根本站不稳,偏偏倒倒的。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运送伤员时要让他们坐着。吊到空中时,一点也不紧张或害怕,只是有一些激动(也有可能是无知者无畏)。上了飞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非常憔悴,旁边坐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大爷。他们就是崔昌惠和刘大爷。飞机上噪音太大,根本听不清说话。崔昌惠给我说了一个字,看口型,应该是“水”。可惜我身上也没水了,很遗憾地给她摇了摇手。(后来,当上一批的队友再次上飞机时,我几乎是连滚带爬的扑过去找他们要了一瓶水,拧开后递给了她)队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上了飞机,老戴依然坚持着共产党员的传统,最后一个撤离。
我们终于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极度欣慰。但同时,我们再一次错过了哀悼日的默哀。
从空中俯瞰着下方受灾的大地,感觉怪怪的,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已经彻底看不出来时的路了,满眼都是垮塌的痕迹,青山的植被也支离破碎,到处裸露出灰色的山体,间或还会看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
让人特别不平衡的是,我们千辛万苦耗了近16
飞机停在了离红白镇不远的地方,上一批的队友等在旁边。刚准备下飞机,被告知暂时不能下,正莫名其妙时,飞机下的队友开始上飞机,其中还有老袁。飞机起飞后,问刚上来的队友,他们同样一头雾水。甚至老袁和老戴,也搞不清是什么状况。难道知道我是第一次坐直升飞机,让我多坐一会。
飞机终于再一次停了下来。这里是广汉飞行学院,下飞机时,才发现现场有许多记者,拿着长枪短炮。几个队员将崔昌惠抬上了救护车。(后来我看当时的照片时,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即使被抬着,崔昌惠那受伤的手里还牢牢地抓着那瓶矿泉水)这时,机组的成员来说想和我们大家照个像,我们简直是求之不得。(完全就是刘德华的粉丝听说刘德华主动要求和自己照相的那种心情)也许是众多媒体在场的缘故吧,老戴想有一个较好的军容,就让我们这帮带着空降师头盔的家伙和消防官兵一起列着队,齐步走走向照相的地方。我原来军训时是持枪方队的,(就是阅兵时把步枪整齐划一劈出去的那个方队),军姿还过的去,不过一大帮身着各色服装的家伙,又带着统一的钢盔,走着军姿,那种情形一定很好笑。(表情还都很严肃)
正当我们准备列队照相时,在专人的引领下,走来几个据说是领导的人,站在了队伍中间。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许真是指挥这次救援的领导,但总觉得心里有点腻味。
几个志愿者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最前面(其中就有我),勾肩搭背的说说笑笑,把现场挺严肃的气氛生生搅得挺滑稽的。老戴比较顾全大局,出来吆喝了我们一声,大家对老戴都挺尊重的,总算老老实实蹲下来完成了这次照相。(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看见这一次的相片,不过估计上面人的表情肯定有些格格不入)
照完像后,幸亏老袁找了一辆车,用了两个多小时,将我们拉回了红白镇。来回折腾这么久,难道只是为了陪领导们照张像?心里总觉得这事挺荒唐的。后来,也有队友认为这事是为了宣传,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崔昌惠是当时的记录
回到营地,老麦带领大家前往空降师,向副师长交任务。副师长表扬了我们,和救灾指挥部一起把我们这次救援定性为什邡境内最远的一次,最困难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救援。我们都很高兴。不过他拒绝了大家将头盔留下作为纪念的要求。因为这是战备物资,所以我们也只能很遗憾地交还了头盔。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我挺感动的事:什邡市救灾指挥部的总指挥,一位姓蒋的副市长听说我们回来了,马上到军营来找我们,当他看到老戴时,完全是以百米速度,几个箭步冲上来,抱着老戴就嚎啕大哭。旁边没有记者,没有摄象机,没有相机,也就没有一丝作秀的可能,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旁边的人们无一例外地红了双眼。
中途接受了重庆电视台的采访,很单纯的想法,就是想把崔昌惠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希望他们能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我们的老百姓有多了不起。电视台的美女记者刘玉婷是红着双眼听我讲的故事。(事实上,我满佩服她的,一个女的,能上到第一线的重灾区,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她的风格很自然,我感觉不象是在接受采访,就象是朋友间的聊天)
副师长请我们在军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大锅饭,几顿没吃热饭了,香的我们差点把舌头吞下去。吃完饭后,我们决定当天赶回去的几个队员,回到营地开始收拾。这时,先前接待我们的小刘赶了过来,看见我们在收拾行李,她很吃惊。当得知我们马上要回去时,她几乎是带着哭腔的请求我们,能不能留下来,明天继续去山里救人。因为山里还有村民等待救援。事实上,对我们当初进山能否救人,小刘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之前连解放军也失败了。(这里并没有半点贬低解放军的意思,山里的情况错综复杂。据说,19
背上行囊后,我们踏上了归途。让我们感动的是,蒋副市长听说后,专门跑到公路边为我们送行,同样地,没有摄像机,没有照相机,没有作秀,只有温暖的握手,只有副市长那句质朴的话“感谢你们,什邡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是一个讨厌为官员歌功颂德的人,这里我所写的都是事实)。看到这些,作为一个四川人,在外省的队友面前,我很自豪。四川人那颗感恩的心相信所有的同胞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和小韩上了成都商报记者龙灿的顺风车。龙灿刚从缅甸的灾区回来,就一头扎进了重灾区。听说我们进山救援后,就立马赶了过来,可惜没赶上。然后,他在外面等了我们三天,直到等到我们出来。后来,我们还给他开玩笑,说,你一定得等,只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我们把人救出来了;要么我们都挂掉了,对你来说,都是新闻。我们上车后,龙灿帮其他几个队友拦了车,当有个司机不是太愿意时,(当时他们车上人比较多)龙灿只说了句:“他们刚从山上救了14
终于,上了车,挥手告别了这个我们曾经哭过,笑过,战斗过的地方。
11
恍若隔世。。。。。(完)